起初读《万历十五年》是因为电视剧“人民的名义”,电视剧中高小凤用《万历十五年》成功围猎了剧中曾经的汉东大学政法系主任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。纵观历史,万历年号延续48年,黄仁宇却只写了公元1587年中的几个人,几件事,正如作者所言:在历史上,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。然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,正是这平淡普通的一年里,有着一只无形的手慢慢将明朝推向灭亡的边缘,明朝的灭亡并不取决于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哪一刻,而是在万历十五年,正是这个原因,黄仁宇用了三十万余字来叙这一年。
《万历十五年》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章节有万历皇帝、申时行、张居正、“活着的祖宗”、海瑞、戚继光、李贽。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背后都体现着明朝的政治体制、他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与明朝历史的终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其中,万历皇帝及前后两任首辅大臣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。
第一章中写道的万历,犹如偌大紫荆城中的金丝雀。他需要守着皇帝的本分,在礼仪制度惯性下,按照朝中大臣们的意愿,完成提线木偶的工作,而自己想要做的却件件不能如意。他的一次次反抗都被当时的文官体系用所谓的祖宗礼仪、所谓的封建道德紧紧禁锢压制着,再加上老师张居正的欺骗,使他心灰意冷而选择了长达三十二年的罢工。至此,国力不断衰败,明朝注定走向终结。
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的申时行和张居正的关系为前后任首辅,然而他们的从政风格却大相径庭。张居正是身居高位,心系国家的改革大家,在明王朝逐渐走入衰亡的过程中,张居正以冷静的目光看到了王朝存在的种种弊端,并敢于和封建机制对抗;他牵头制定的“一条鞭法”虽最后以失败告终,但在当时大大简化了税制,方便征收税款,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,进而增加财政收入。无奈的是,张居正死后被发现玩弄职权、打击对手、收取贿赂、奢侈享受等种种行为也正体现了人的阴阳两面性。反观申时行,此人中庸又圆滑,深谙为臣之道,始终坚持调济折中之原则。在张居正死后,申时行出任内阁首辅,参透了文官的阴阳两面性,并极力通过中庸来掩盖自己内心的“阴”,展现给皇帝与百官的则是胸襟开阔,性情温和的“阳”的一面。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让万历甘心困于文官集团编织的礼仪道德网之下,他眼睁睁看着从张居正那转来的事业在他手上日益败落。
我从《万历十五年》读到的情感是无奈、固执、矛盾。无奈的是万历生而为皇帝,便注定不能为自己而活,受百般束缚,真正的统治者不是他而是当时的文官体系拥护下的腐朽社会体制。固执的是文官集团,他们偏执于封建礼仪制度,偏执于对已僵化的儒家以德治国理论,用道德代替法制。矛盾的是人的阴阳两面,无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,亦或海瑞、李贽,他们都有无一幸免。。
我从《万历十五年》读到的经验教训,一是坚持实事求是,与时俱进。在万历十五年,文官集团故步自封,总依靠一套固定的道德、礼仪系统来管理国家,拿现实去适应这套轨道,削足适履、罔顾事实。在新中国,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上布满荆棘,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带领人民群众以事实为依据、以问题为导向,不断反省自身,革新自我。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,坚持与时俱进,创新发展,创新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人们的思想、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等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创新,勇当改革激流中的弄潮儿。
二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。在万历十五年,儒学日益保守僵化,统治集团却还用儒家道德来束缚管理国家和他们的君主,无视法律,不愿改革。在新中国,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;2014年10月28日,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发布;2017年10月18日,习近平说,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。全面依法治国是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结果,要紧紧围绕这个新目标,建设一个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、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、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、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的法治治理体系,要坚持依法治国、依法执政、依法行政共同推进,最终落实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上。